第0336章 周易传人-《少帝成长计划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《易》学传承,是孔子授商瞿;商瞿授鲁桥庇子庸;子庸授江子弓;子弓授燕子家;子家授东武孙虞子乘;子乘授齐田何子庄。

    而孔子的时代,距今早已过去三百年有余!

    《易》理论上的第一代传人商瞿,也是早在将近三百年前的春秋末期,就离开了人世。

    近三百年,才传了五代,通过简单的数学计算就能得出:过去几位《易》嫡系传人,平均每人都活了六十岁以上!

    而田何,有属于其中尤其能活的一位:再过三年,田何就将年满九十。

    想想也是:早在前秦之时,田何就已经是学术巨擘,到秦统一天下,田何更是早已成为了受天下尊敬的‘夫子’。

    夫子,意味着这个时代对文学之士的最高尊崇,同时,也意味着足够成熟的年龄。

    ——就和‘汉没有年纪四十岁以下的九卿’一样,在面对一个三四十岁的‘毛头小子’时,很难有人豪不别扭的喊出一声‘夫子’。

    在秦做了十几年受人尊敬的‘夫子’,又经历了长达十数年的战乱,到汉室鼎立之时,田何就已经过了花甲之年,成为乡邻尊崇的老寿星了。

    如今又是二十多年过去,田何田子庄,已经正式步入了人生的最后阶段。

    从‘史书上并未记载田何年纪过百’来推断,田何逝世,应该也就是接下来这几年的事。

    而在田何离世之后,汉室文学界就将迎来一个新的时代,以及一位新的领导者。

    ——济南,伏生。

    借着伏生‘大儒’的身份,儒家也将在汉室正式抬起头。

    如果没有外力干扰的话,数十年的努力过后,儒家就将同历史上一样,在大概五十年到七十年以后,完成‘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’的史诗级壮举。

    至于刘弘如此重视易学,除了如今黄老学主政的政治背景,以及汉室重阴阳、纳甲、卦气之术的时代背景之外,最主要的一个原因,其实就是为了新历法的编撰。

    如今汉室正在使用的颛顼历,正式编撰完成大概是在周末,在秦统一天下之后才被推广使用。

    从颛顼历正式发行天下的始皇帝二十六年,到如今的正武元年,颛顼历只经历了短短四十四年的‘职业生涯’。

    可即便如此,刘弘也不得不承认:作为周末诞生的历法,颛顼历和如今的节气、气候,已经有了很大的误差。

    或许在后世人看来,历法并不是多么重要的东西,只要能用来正常纪年,就无所谓准不准确。

    然而,对于以农耕作为主要生产手段的封建政权而言,一个节气精准、季节准确的历法,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王朝法统!

    原因很简单:此时的农民无论是春耕还是秋收,都是严格按照历法中特定的节气,规律的进行农作物耕种、收获的。

    而一个精准无误的历法,就能保证农作物的耕种处于最佳生长期,以及最佳气候之下。

    如此说来,历法的重要性就很好理解了:历法准不准确,将直接与粮食产量挂钩!

    对任何一个农耕文明下的政权而言,粮食产量,永远都是第一顺位的重要考虑因素。

    具体到刘弘,无论是内部整合,中央集权,还是对外征讨,驱逐胡虏,也同样需要稳定、丰富的粮食产量来作为物质基础。

    而新礼法的编撰,又是一项十分复杂,耗时十分漫长的工作,其中涉及天文观测、气候调研、数学计算等众多领域。

    这些工作,也确实是由精通易学的人负责更合适一些。

    但田何将近九十岁的高龄,以及很可能没剩几年的‘寿命余额’,都使得田何无法承担新历法的编撰工作。

    这样一来,刘弘对田何的态度也就简单多了——一位有学问,有学术地位,且德高望重的老人。

    在‘以孝治天下’的汉室,对于这样一个人,作为皇帝的刘弘也只有一种处理方式:捧着。

    便如同现在:就算已经知晓了田何的来意,刘弘也得做出一副洗耳恭听的架势,听自己心中的预测,被田何一字一顿说出口。

    “老朽···老朽今日前来,乃···乃有一事不解···”

    略有些气喘的道明来意,田何便费力的直起身,颤巍巍一拜。

    “老朽昧死,敢问陛下:陛下可是要于吾易家赶尽杀绝,使有汉一室,不复见卦算之士邪?”


    第(3/3)页